白起是谁?即便是没有读过历史的人,或许也听说过这个名字。白起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秦国的著名将领,一直深得秦昭襄王的器重。他也没有辜负这份重任,为秦国征战四方,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白起被誉为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廉颇、李牧、王翦一起被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然而,尽管他是如此出色的军事人物,为什么会被称为杀神而不是战神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歼灭战——长平之战说起。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因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爆发了矛盾。当时,秦国直接采取了武力,占领了上党郡,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纷纷涌入赵国。赵国军队在长平准备迎击秦军,战斗一触即发。

赵孝成王随即派出了与白起并列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来对抗秦军。虽然廉颇年事已高,但他的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他在分析了两军的实力差距后,认为不能急于进攻,而应采取防守战略。于是他决定修建三道防线来阻挡秦军的进攻: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严密衔接,堪称铜墙铁壁。

然而,廉颇没想到的是,秦军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秦军在短短时间内就攻破了第一道防线,令廉颇颜面尽失。战斗还没有正式开始,他的一方就已经遭遇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廉颇立刻改变了作战策略。他认为,秦军的战线过长,后期粮草供给困难,如果采取持久战,最终能耗尽秦国的资源,胜利便指日可待。于是,双方的战斗转变成了长期消耗战,这一打便持续了整整三年。

这三年的战斗中,双方的军队都有损失,资源也耗费殆尽。赵军很快发现自己缺乏足够的粮草来支撑前线,另一方面,秦军虽然战线漫长,但他们的粮草储备是赵国的三倍之多。由于陷入了严重的粮草危机,赵国被迫向齐国借粮,却遭到了齐国的拒绝。

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赵王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和求胜的心理,做出了一个极其糟糕的决定:临时换帅,派上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来指挥。结果,赵括面对白起时简直像个孩子,他兴奋地冲上前,却没料到被白起的25000轻兵绕后包围,陷入了致命困境。

最终,赵军被彻底包围,粮草断绝数十天后,只能向秦军投降。面对40万降兵,白起如何处理成为了一个难题。对于这种庞大的俘虏军队,如果处理不当,必定会带来很大隐患。白起一向以残酷著称,向来没有手软,他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些降兵?除了放回240名年纪较小的士兵回去报信外,其余的全部被杀戮殆尽。

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后来被称为长平大屠杀,也是白起被后人称为杀神的原因。其实,这个称号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勇敢且机智,更多的是因为他处理战俘时冷血残酷的手段,令人不寒而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