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空城计”,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会联想到诸葛亮的机智与谋略。故事发生在马谡失守街亭后,司马懿率领着15万大军直扑西城,而诸葛亮身边仅剩下2500名士兵,镇守城市的只有少数文官和士兵,远远不足以抵挡如此强大的敌军。面对这样悬殊的兵力差距,众人纷纷心生恐慌,然而,诸葛亮却依然镇定自若,轻描淡写地说道:“山人只有妙计。”随即,他下令打开城门四座,并安排20名士兵在每座门前假扮成普通百姓扫地。而自己,则与两个书童在城楼上弹起悠闲的琴曲。当司马懿带领大军来到城下时,看到城内的宁静景象与空无一人的街道,他不禁心生疑虑,误以为城中必定埋伏着十万大军,认为诸葛亮布下了精心设计的陷阱,最终决定撤兵离开。

然而,历史的真相与这段传奇的“空城计”并不完全吻合。在《三国志》等正史的记载中,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这一计策。事实上,街亭的失守意味着诸葛亮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他不得不选择撤军,而非利用“空城计”进行反击。那么,谁才是真正的“空城计”使用者呢?通过分析史料,我们找到了答案。

第一位使用“空城计”的人物是曹操。公元195年,曹操与吕布为争夺兖州展开激烈对抗。吕布携陈宫及一万精兵从东缗出发,准备攻打曹操的定陶。正值秋季,曹操的大部分士兵都被派遣出去收割麦子,城中仅剩下不到千人。面对吕布一万士兵的强势攻势,曹操似乎处于绝境。然而,他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应对,迅速召集城中的男女老少,站上城墙并配备木石等简单武器,令士兵整齐排列,表现出强大防守的姿态。曹操通过这种假象成功布下“空城计”。

当吕布的大军抵达时,看到定陶城外防守严密,西面是宽阔的堤坝,南侧是茂密的树林,防守一片坚固。吕布心生疑虑,他知道曹操擅长用计谋取胜,猜测城中定有伏兵,于是下令暂停进攻,将大军安营扎寨在城南十里外。曹操的“空城计”成功迷惑了吕布,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第二天,当吕布再度发动进攻时,曹操的兵力已恢复,城中的空城已变为精锐的兵力,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曹操巧妙地将一部分兵力埋伏在堤坝后,其余部队则明面上严阵以待。当战斗打得如火如荼时,曹操的伏兵突然出击,最终彻底击溃吕布的军队。

第二个使用“空城计”的人物是赵云。汉水之战中,蜀军的黄忠在谋士法正的策划下,成功击败了曹军,斩杀了曹军主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汉中。当曹操得知消息后,亲自带领大军进攻蜀军,试图收复汉中。黄忠在前线抢粮时,不幸中了曹军的埋伏。当时赵云在蜀军大营内等候黄忠归来,但黄忠始终没有回营。赵云决定亲自出击,深入曹营营救黄忠。

赵云率领一小队成功潜入曹营,先后两次突击敌军,最终将黄忠救出。然而,赵云并未停手,而是再次深入敌阵,成功营救了副将张著。完成救援任务后,赵云迅速返回蜀军大营。面对即将来临的曹军,他立即下令大开营门,命令所有士兵收起旗帜,停止鼓声,整个营地顿时变得静悄悄,仿佛一片死寂。当曹军逼近时,看到这样空无一物的场景,士兵们开始产生疑虑,怀疑蜀军大营中可能隐藏着大量伏兵。曹军的士气因此受到影响,纷纷迟疑不决,最终决定悄悄撤退。赵云抓住这一机会,突然下令鼓声轰鸣,箭雨如瀑,猛然发动反击。曹军瞬间被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散,伤亡惨重。

展开全文

尽管赵云的兵力远远不及曹军,且蜀军的大营几乎是空虚的,但他巧妙地利用了“空城计”,通过大开营门、营地寂静无声的策略,成功地让曹军误以为蜀军埋伏了大批士兵,最终将敌人引入陷阱,成功逆袭并获得了战斗的胜利。刘备得知后,极为赞赏赵云的聪明才智,称他“一身是胆”。

结语

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已经成为诸葛亮的标志性计策,但在正史《三国志》里并没有诸葛亮实施这一计策的记录。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成功运用“空城计”并逆转战局的,是曹操和赵云。两人都在极为不利的局面下,凭借机智和巧妙的谋划,成功打败了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