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情况就是,出去吃饭或办事,正好路过寺庙,进去烧一炷香,拜一下神佛。
上面这两种情况,就不能算烧高香。只是算是随意为之,偶尔为之。至少算不上虔诚。
那么要怎么做才算烧高香呢?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各种古代文学作品,给出了答案。
精心准备的一次敬香过程,就叫烧高香。
烧高香也有几个说法,一种是家里有事,去求佛菩萨保佑,达成所愿。另一种情况,就是以前因为某件事求助过佛菩萨,结果一切如愿以偿,专门去烧香,做一次法事还愿。
去寺庙进香的时候,还要遵循一些佛门礼仪:
1,沐浴净身:
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提前必须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以表示虔诚之心。
2,
礼佛之前,不吃荤腥:
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有气味的食物都会污口,这是对佛的大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上述食物,杜绝上述不良习惯。
3,衣冠整洁,举止有礼:
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服装不整是不行的,特别是女士,入佛堂前切不可穿过分暴露的服装,也不可浓妆艳抹。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做一些打闹嬉戏的动作等。
4,
入寺:
进佛寺时,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应该从旁门入,更不要踏着门槛进入,高抬脚轻落足进入。进入寺门以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从一边行走。如果戴着帽子,拿着手杖,帽子和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5,不能乱动寺庙之物:
寺庙之中的各种物品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亦不可擅动。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6,
拜佛不可越位:
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里的方丈、住持用的,不可在上面礼拜,应该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如果这时已经有人在佛前礼拜时,不可在人家面前行走,应该从他后面绕过去。
7,阅经时要恭敬:
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你才可以阅读。但阅读之前必须先净手,放在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自己膝上看。衣服帽子等物品不能放在佛经之上。
8,
拜僧也有讲究:
在寺里见到僧人,应该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切忌不要直接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切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行为。
如果寺里的僧人正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入厕的时候,都不可向他礼拜问讯。
假如你对上述佛门礼仪全然不懂,仓促进寺庙里求神拜佛,那就最好不要做烧高香的举动。提前了解清楚这些佛门礼仪以后,再去。
了解了以上佛门礼仪以后,进寺庙烧香拜佛,还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做好各种准备
比如提前几天沐浴更衣,把自己打扮得整洁点。整洁不是让你穿的花里胡哨,而是里外都干干净净,把供奉佛菩萨的礼品准备好。有些大户人家甚至要让随行的丫环仆人也要和上香的主人一样做,沐浴更衣,提前吃斋。
比如《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
:
解元道:“适梦中见一金甲神人,持金茿击我,责我进香不虔,我叩头哀乞,愿斋戒一月,只身进山谢罪。”
由此可见,烧高香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切不可仓促盲目行动。
除了上述事项以外,有些女主人在进香前甚至还要禁止和丈夫同房几天。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和佛教清规戒律格格不入的行为。表示自己这次上香是带着一种非常虔诚的心情去的。
第二,准备车辆,准备载着各种物品去
载着主人奴仆,还有各种齐备的物品,比如香烛、纸马、糖果、布施的礼品等。
《醒世恒言》第三卷 卖油郎独占花魁:
朱重感谢天地神明保佑之德,发心于各寺庙喜舍合殿油烛一套,供琉璃灯油三个月;斋戒沐浴,亲往拈香礼拜。先从昭庆寺起,其他灵隐、法相、净慈、天竺等寺,以次而行。就中单说天竺寺,是观音大士的香火,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处香火俱盛,却是山路,不通舟楫。朱重叫从人挑了一担香烛,三担清油,自己乘轿而往。先到上天竺来。寺僧迎接上殿,老香火秦公点烛添香。
第三,去香火比较旺的寺里
去当地香火比较旺的寺庙。香火旺的寺庙,往往神佛多,也灵验,容易达成所愿。
结论
上面所述,这就是所谓一次“
烧高香
”的大致过程。简单说,就是准备充分、合乎寺庙礼仪、态度虔诚的进香行为,才能被称作“烧高香”。按照古人的说法,烧高香既是为自己祈福,也是为子孙后代积攒福报。
在古代,所有寺庙都是依靠这些布施者的香火钱存活。因此,寺庙里的和尚才会称呼这些布施者为“施主”。施主,就是寺庙的衣食父母。就好像现在的商铺把顾客当成上帝是一样的道理。
尽管和尚们把所有来寺里拜佛烧香的人都统称为施主,其实,真正能够让寺庙存活下来的,也就是当地有数的几家有钱人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烧高香也是有钱人经常做的事,意味着给寺里布施,需要花钱,有时甚至需要花很多钱。这显然不是普通人家能够做到的。有些有钱人家,每年都会做一次这样的烧高香行动。故此可以说,烧高香很多时候和普通穷人没有多少关系。
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故事。有的有钱人家一直在承包寺庙里的修缮费用。比如《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打死了人命,赵员外提议让他去五台山文殊院出家避祸,结果鲁智深喝醉了酒,大闹文殊院,打坏了人,毁坏了寺里很多东西,都是赵员外出钱赔偿修缮寺庙。其实,即使没有鲁智深这件事,赵员外原先就一直在给寺里施舍钱财。
有的人甚至在佛前发誓:“如果能让我得偿所愿,我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乖乖,你想想,那得花多少钱能够做到呀?
当然,你如果认为这都是迷信,根本不值得相信,那也只能随便你了,尽管圣人说“有教无类”,但毕竟“佛不渡无缘之人”。无论什么事,信则灵,不信则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